全国政协委员、民盟湖南省委会副主委、湖南省人民医院常务副院长向华。 徐士洁 摄
全国两会正在召开,全国政协委员,民盟湖南省委会副主委、湖南省人民医院常务副院长向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参加全国政协会议,重点围绕如何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急救与康复医疗服务能力建言献策。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加大乡村卫生机构投入。截至2021年底,中国建成村卫生室59.9万个,实现县乡村全覆盖。这些数量庞大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促进分级诊疗制度落实,推动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格局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急诊救治的‘快’救性命,让患者‘救得活’;慢病救治的‘慢’康生命,让患者‘好得快’。二者都是挽救患者生命,提升患者生命质量的关键保障。”但向华调研发现,现在这种“快”“慢”转换成了堵点。
“主要表现为急救服务能力不均衡、康复医学体系待完善、公众现场救护普及难。”向华说,基层医疗机构依然普遍存在急救水平不一致、能力有高低、体系不完善、设施不健全、急救点辐射不强、反应时间长、专业能力弱等问题。大部分基层医院急诊科医生由各个科轮派,没有固定急诊医生,且工作累、风险高、压力大,薪酬分配上未得到相应倾斜,影响队伍稳定和技术能力、学科发展。
他建议,加大力度培养基层急救与康复专业人才,依托急诊与康复医学相关学术培训机构及综合、专科医院,开展基层急诊与康复人员规范化培训和相关医师转岗培训,逐步培养高层次医学骨干人才。
“比如,医学院校和职业学院开设急诊及康复医学等紧缺专业,从源头上盘活新生力量。对急诊与康复专业人员设置晋级晋升通道,用机制留人。”向华表示,基层医疗机构还可将急诊科作为重点科室,特设或单设绩效管理、人才培养制度。
向华还注意到,许多医院开设的康复病床数量不够,部分医院康复设备总投入不足百万元,场地及人员极度匮乏,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患者“康复难”。他认为,可适当引导部分医院转型为康复医院,所有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实现康复医学科全覆盖,县级医院加强神经、骨科、老年、心肺、重症、妇产等康复亚专科建设,依托医联体、医共体,建立“省-市-县-乡-村”康复服务体系,提升基层康复医疗服务能力,形成“转上转下”的有效协作和“共建共享”的互通互联。
“基层医疗机构增加必要的急救与康复设备与器械,可利用‘互联网+’,设置康复器材租赁点,增加康复专业人员流动,开展社区康复和居家康复,提高康复医疗资源利用率,努力解决康复‘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向华建议开放日间康复病房,将日间康复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严格项目准入,规范项目收费,启动“家庭-社区-医院”互助模式,更利于患者疾病康复。
急救能力建设愈加受到关注,对每一个个体乃至全社会都有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危急时刻可以挽救病人生命。向华还建议广泛开展现场救护第一目击者行动,以政府主导,各部门行业、各单位“齐抓共管”。
“像普及消防知识一样普及急救知识,像配备灭火器一样配备AED,真正实现‘人人学急救、人人会急救’。”他建议,将公众急救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划拨急救知识培训专项经费,在地铁等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添置自动体外除颤仪(AED)等设备,将AED配置纳入医疗急救体系布局规划中;完善政策,支持慈善机构、基金会、企业等社会资本参与完善公共急救设施,提供公众急救普及相关公益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