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咔咔”两声,邹毅站在北京国贸天桥上,用手机拍摄天空。爱犬“柏油”安静地站在主人旁边,似乎早已习惯了这一幕。等邹毅拍好照片,“柏油”又迈着欢快的脚步,跟着主人前往下一个“打卡”地点。
邹毅和“柏油”前往拍摄地点。(吕中华摄)
邹毅说:“从2013年开始,我就坚持每天用手机记录北京空气质量的变化,到现在已经是第十年了。”每天,他都会牵着“柏油”来到国贸天桥、北京广播电视台、中新大厦这三个地点,拍摄天空。如果不在北京,他也会请家人代劳。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那一天,是北京的初春,天空蔚蓝如洗。
然而,十年前蓝天在北京可是一件“奢侈品”。邹毅给《北京周报》记者展示了2013年他记录下的北京天空。放眼望去,“雾霾灰”是整张图的主色调,上方醒目地标出了当年北京的PM2.5年均浓度:89.5ug/m3,这一数值超出当时国家标准的156%。连续的雾霾天气让邹毅下定决心,每天拍摄北京天空,记录城市空气质量的变化。
2013年北京天空图。(邹毅摄)
过去十年,北京的PM2.5年均浓度从2013年的89.5ug/m3降至2022年的30ug/m3,降幅高达66.5%。重污染天数由2013年的58天减少到2022年的3天,累计下降94.8%,“北京蓝”成为常态。这一巨变背后是全市上下协同周边区域一天一天地争取、一微克一微克地降低,付出巨大努力和艰难探索才换来的。
北京在社会经济繁荣发展的同时,也饱受“城市病”的困扰。其中,空气污染是最大的生态环境问题。从上世纪70年代起,北京就开始着手空气污染治理工作,以治理粗颗粒物排放、燃煤设施排放以及工业和机动车排放为主。尽管空气中主要污染物浓度逐年下降,但污染防治形势仍十分严峻。
2013年,北京市政府发布了以“防治PM2.5污染”为重点的《2013-2017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对能源结构优化、产业绿色转型和城市管理提出了精细化要求,重点实施压减燃煤、控车减油、治污减排、清洁降尘等八大污染减排工程。
煤炭燃烧是北京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燃煤锅炉改造,成为了北京大气污染控制工作的重要内容。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的官网数据显示,从2006年起北京市积极推进能源结构低碳转型,累计完成4万蒸吨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130余万户居民“煤改清洁能源”,全市煤炭消费量由2012年的2179.6万吨下降到2021年的131万吨,优质能源占比超过98.5%,在北方城市中率先基本解决燃煤污染问题。
北京市大兴区兴丰街道三合南里社区“美邻坊”就是“煤改清洁能源”的示范工程之一。改造之前,三合南里社区的居民靠锅炉房烧煤供暖。小区里的锅炉房和堆煤场为清城南区、清城北区、三合南里小区约80万立方米的建筑提供冬季采暖热源。居民胡松玲说:“一到冬天我就不敢开窗户,因为一开窗,窗台上就会落一层灰。‘煤改气’之后就没有这种现象了。”
为了充分利用闲置下来的锅炉房和堆煤厂, 2020年初大兴区委区政府引进愿景集团参与老旧小区的提升改造,将原来的锅炉房和堆煤场改造成了便民服务综合体“三合•美邻坊”。改造后的锅炉房保留了原有红砖外墙的风格,一层是生鲜超市,二层是社区公益空间,三层是咖啡屋式的文化书吧;堆煤场也改造升级为运动中心,提供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活动空间。新落成的便民服务综合体为周边20余个小区、近10万居民服务,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日常生活。
改造前的北京市大兴区兴丰街道三合南里社区锅炉房(受权图片)
改造后的北京市大兴区兴丰街道三合南里社区便民服务综合体“三合•美邻坊”(吕中华摄)
经过十年的努力,北京市空气质量明显改善。2022年,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再创新低,下降至30ug/m3,连续两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全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北京市优良天数为286天,其中一级优天数138天,比上年多了24天,蓝天底色更纯、含金量更足。
2022年北京天空图(邹毅摄)
这一变化,也被邹毅记录了下来。他说:“我最爱2022年的图片,放眼望去,一片蔚蓝,真的很美!”
如今,“常态蓝”已成为北京天空的主色调。这一成就也受到了国际社会的肯定。时任联合国环境署代理执行主任乔伊斯•姆苏亚在2019年出版的《北京二十年大气污染治理历程与展望》中说:“北京大气污染治理的经验会对同样遭受空气污染困扰的城市有所裨益。”